成果汇总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汇总 > 正文

课题组研究生招生信息

发布日期:2020-09-15    作者:         点击:

武汉纺织大学基于纤维材料交叉学科研究课题组研究生招生信息

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智能纺织材料创新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纺织行业非织造过滤与分离材料重点实验室

武汉市大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于纤维材料的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依托于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智能纺织材料创新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纺织行业非织造过滤与分离材料重点实验室、武汉市大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纤维新材料及其与生物、电子、能源、环境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武汉纺织大学技术研究院书记、常务副院长;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王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功能聚合物及纤维材料

   纤维基分离净化材料

   纤维基能源电子材料

   纤维基生物医用材料

一、团队介绍:

团队带头人

   王栋,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武汉纺织大学校党委常委、研究生处处长、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智能纺织材料及交叉学科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纺织行业非织造过滤与分离材料重点实验室、武汉市大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2月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INVISTA公司及美国Eeonyx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及研发中心主任。荣获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全国纺织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纺织青年科技奖、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奖励与荣誉称号。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5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先进材料联合体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微纳米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王栋教授长期致力于纤维新材料及其与生物、电子、能源、环境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工作,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0余项,编著及合著中英文书籍3部,并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桑麻纺织科技奖二等奖1项。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纳米专项、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以及湖北省创新群体等二十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并与中国石化、日本大金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

团队概况

   团队自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先后从美国加州大学、日本德岛大学、韩国庆熙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开大学、东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大学引进了一批具有交叉学科研究背景的博士、博士后。经过几年发展,团结、凝聚了一批具有纺织、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应用物理等学科的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支朝气蓬勃的跨学科的研究创新团队。目前,团队以王栋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由35名核心成员组成,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成员30人,其中有海外学习经历的7人,先后被湖北省教育厅和湖北省科技厅评为“中青年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极大推动了武汉纺织大学的特色学科建设,已成为学校科研的中坚力量,诚邀具有纺织、材料、环境、化工等学科背景的成员加入。

二、研究方向介绍

功能聚合物及先进纤维材料

   功能聚合物及纤维材料研究方向以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为导向,利用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学方法并借助分子结构理论计算与模拟,开展有机小分子及聚合物链结构设计与合成相关研究,实现具有自修复、自着色及刺激响应变色等功能的聚合物的合成,并以高分子加工及纤维成型技术为手段,开展功能及智能聚合物的纤维化制备及产业化应用研究,旨在提高基础纤维材料的附加值及国际竞争力、拓展高性能纤维的应用领域,部分产品已实现市场应用。

主要成员:

王雯雯:副教授,湖北省楚天学子,西北工业大学博士

李颖颖:讲师,武汉大学博士

周鹏程:讲师,兰州大学博士

杨晨光:讲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

卢   静: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

严   忠:讲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

白   婷:讲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

赵青华:中级实验师,武汉纺织大学硕士

纤维基分离净化材料

   纤维基过滤分离材料研究方向以国家及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能够满足环境治理、生物制药、微电子制造等产业发展所需的流体净化及物料分离用多尺度纤维复合膜及三维骨架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结构-性能关系及特色应用研究,解决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纤维基过滤分离材料的个性与共性问题,重点突破纤维基梯度过滤、吸附分离及防护净化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制造技术,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多相熔融共混相分离”纳米纤维及膜材料已实现产业化制造,国际首创。

主要成员:

刘轲:教授、湖北省楚天学子、阳光青年拔尖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日本德岛大学博士

赵然: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陈媛丽:讲师,苏州大学博士

武艺:讲师、湖北省楚天学子,复旦大学博士

程芹: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徐佳:讲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博士

夏明:讲师、韩国庆熙大学博士

郭启浩:实验师、武汉纺织大学硕士

纤维基能源电子材料

   纤维基电子能源材料研究方向旨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基于纤维材料的结构多样性、三维贴合性及舒适性,开展高性能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制备与产业化研究,并利用纤维材料特有的织造技术,实现供能、多重刺激感知、传感及信息交互等功能在同一织物的有效集成。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大面积压力传感织物”已经实现转化,所生产的产品已应用于智慧医疗、运动监测等领域,是国内首家实现大面积压力传感织物量产及商用的团队。

主要成员

李沐芳:教授、阳光特聘教授,东华大学博士   

王跃丹:副教授、阳光青年拔尖人才,韩国庆熙大学博士

刘琼珍: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

韦   炜: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杨丽燕:讲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

陆   莹:讲师,阳光青年拔尖人才,韩国国立公州大学博士

刘   学:讲师,南开大学博士

谈紫琪: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

贾康昱: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钟卫兵:讲师,东华大学博士

王   文:讲师,东华大学博士

蒋海青:中级实验师,武汉纺织大学硕士

纤维基生物医用材料

   纤维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方向秉承让医疗更简单、让人类更健康、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以社会现实需求为立足点,坚持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相促进。基础研究方面,关注纤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结构与细胞细菌间的相互作用行为机制研究,解决纤维基生物医用材料的共性科学问题;应用研究方面,重点在促进组织修复材料、抗菌织物、微生物试纸化检测研究等方面进行突破,从“防”与“治”两端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

主要成员:

鲁振坦:副教授、湖北省楚天学子;南开大学博士

李秀芳:副教授、湖北省楚天学子;苏州大学博士

严 坤:讲师,湖北省楚天学子;武汉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

钟亚平:讲师、复旦大学博士

李 飞:中级实验师,贵州大学硕士

四、成长空间

  继续深造

团队与国内外诸多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可以推荐优秀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团队共有十余名学生于海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如韩国公州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

推荐就业

团队众多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截止目前为已毕业学位完成100%推荐就业。

武汉纺织大学技术研究院是学校整合科技资源、汇聚高端研究队伍、实现学校科学技术研究纵深和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是直属学校的科研机构,是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承担重大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技术研究院依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省纺织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本,大量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三个专业的学硕、专硕。

联系人:蒋老师,13163255609。


电话:02759367814,电子邮件:2015040@wtu.edu.cn